到大理旅行的人会发现,在洱海边和苍山下矗立着一些楼阁式砖塔,有的已经千年有余。地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且毗邻西藏,这里却不见印度或藏式佛塔的踪影,而留存了更多的汉式佛塔和风水塔。其中有什么故事呢?大理人为什么要修这么多塔呢?
塔的来历和用途
根据塔的用途可分为佛塔、风水塔、纪念塔和装饰塔。佛塔用于供奉佛祖和高僧舍利以及经卷和法物;风水塔则反应了当地的民间风俗和文化,用于镇山、镇水、镇邪、点缀河山、显示教化等;纪念塔用于纪念重要人物和事件,还与装饰塔一样具有装点环境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大理的塔则属于佛塔和风水塔。
说到古塔,中国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古塔,比如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山西五台山大白塔、苏州虎丘塔。它们都属于佛教建筑,坐落于寺庙之中。
佛塔的原型是古印度的“桑奇窣[sū]堵波(梵文音译)”,又称窣堵波或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公元前3世纪流行于印度孔雀王朝,是阿育王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窣堵波在信徒心中的地位很高,甚至被认为是佛祖的化身。
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传播,窣堵波便出现在了佛教盛行的地方,不仅用于供奉佛祖,还用于安置高僧的遗骨(舍利)以及佛教经文和法物等。
楼阁式佛塔
佛教传入各国后,窣堵波的建筑形制与当地文化风俗融合,呈现不同的样式。比如藏式的佛塔就比较接近印度佛塔,但也作了一些改变;西双版纳傣族的佛塔别具东南亚特色;楼阁式塔则是中国木结构重楼与印度“窣堵坡”相结合的产物。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洛阳,并于西门外建白马寺。明帝死后,被葬于西北的显节陵,内建一“窣堵波”,说明这种印度式塔也随佛教引入了中国。但很快就与中国的建筑形式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木结构的楼、台或石阙等高层建筑相结合,形成了楼阁式佛塔。
佛教约在唐开元二年(714年)传入大理地区,虽不是最早的,却是影响和传播速度最快的时期,楼阁式佛塔也随之引入大理。
大理的千年古塔
大理地区见诸史籍记载的名塔不下百座,然而大部分已损毁、坍圮,至今尚余40多座。有的在大理下关和古城附近,有的在祥云、洱源、剑川、巍山、宾川、弥渡等地。
在维修崇圣寺三塔、一塔(弘圣寺塔)和佛图寺塔时,发现了很多佛像、经卷、法器等文物,说明这些塔具有佛塔的功能。根据大理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这些塔又具有风水塔的作用。可见,自古以来,在大理人的心目中,它们既是佛塔,也是风水塔。
下关和古城附近,最有名的就是崇圣寺三塔,另外还有一塔(弘圣寺塔)、下关佛图寺塔、观音塘双塔、罗荃塔等。前面三座是名副其实的“古塔”,另外两处塔都是现代重修的。当然,建筑虽已不在,历史却长存。关于这些塔的详细资料,这里就不赘述了,下面只概述几座具有代表性的塔:
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南诏时期(即唐代),当地人称其为“文笔塔” ,16层密檐式方形砖塔,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李元阳《云南通志·寺观志》:“错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原来,铸金鹏鸟是用于镇妖的,难怪在其门外的广场上还立了一只大金鹏。
崇圣寺南塔与北塔:建于大理国时期(即北宋),均为10级八角形砖塔;有趣的是二塔相对而倾,据资料记载,400多年前它们就已经倾斜了。
一塔:即弘圣寺塔,建于大理国时期,16级密檐式中空方形砖塔;塔刹宝盖为八角形,角挂风铎(即风铃);虽然弘圣寺毁于战乱,早已不存,塔却依然保留完好,寺庙未重修,故至今见塔不见寺。
下关佛图寺塔:始建于南诏时期,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修,13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当地俗称“蛇骨塔”,由民间流传的“白族英雄段赤城舍身斩蟒”的故事而得名。
原址重建的塔
海东罗荃塔:始建于南诏时期,13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原塔毁于文革,1996年重建;此塔与罗荃法师斩妖除魔的传说有关。
观音塘双塔:建于1990年,15级密檐式石塔,属于风水塔;大理人信奉观音,这里有丰富的有关观音的神话传说,在众多的寺宇中,观音寺最多,罗荃寺中也有观音阁;观音塘,又名大石庵,得名于观音菩萨“负石救大理”的神话故事。
注:中国的塔多为奇数层级,而大理的三塔、一塔则为偶数层级,不知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