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位于重庆市主城区所在的渝中半岛上,如今它不仅是一座标志性建筑的名称,还是重庆中央商务区(CBD)的代名词。纪念碑矗立在民权路、民族路、邹容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商业街以它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南来北往的客既为瞻仰它而来,也被这里的繁华所吸引。
在临江门下车,步行到那个被高楼大厦包围的路口。站在解放碑下,仰望这座27.5米高的八角形柱体建筑,回顾一下历史,再逛逛周边的商店,吃一点儿重庆小吃。等到夜幕降临、灯光璀璨的时候,在霓虹闪烁的舞台中迷失片刻,这才算畅游了一番解放碑。
消失的都邮街
巴郡城是建在渝中半岛上最早的城市,之后的江州城、渝州城、重庆府等都以此城为基础改建和扩建。直到南宋末年彭大雅拓修重庆城之前,解放碑这一带还处于母城的西端,而非中心。明清时期,这里有条“督邮街”,因官方督邮衙门(今民权路邮局处)设在此街而得名。解放碑所在地正是督邮街与邹容路(原柴家巷和天官街)的交叉路口(也被称为都邮街广场)。
清末民初时,督邮街周围分布着豪商巨贾们的公馆、园林、院落,成为了俗话说的富人区。民国时期,没有了督邮衙门,此街遂改为“都邮街”。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主城区由下半城转为上半城,昔日的官衙街和富人区变成了最繁华的街市,然而这里的奢靡生活却与那段苦难的岁月极不相称。
民国时期,从较场口经都邮街广场可通往“小什字”(与中正路<今新华路>的交叉口),这条路很长,被分段命名,都邮街只是其中一段。解放后,广场至较场口这一段统称民权路,至“小什字”那一段合称民族路。虽然都邮街从此消失在了地图上,但路还是那条路。
精神堡垒
1941年12月31日,民国政府在都邮街广场处建成一座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名“精神堡垒”,作为坚定国人抗战决心的标志。楼共5层,高7.7米,含纪念“七·七”抗战之意。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了黑色,后来还是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被毁。
当局将堡垒的残骸清除,在原地立了一根旗杆,上面悬挂国旗,用以代替那个标志。其实,日本侵略者想要摧毁的并不是一座建筑或城市,而是中国人的斗志,但事实证明他们并未得逞。
抗战胜利纪功碑和人民解放纪念碑
为纪念抗战胜利,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10日,在“精神堡垒”原址弹坑处落成了一座“抗战胜利纪功碑”。碑身用钢筋水泥建造,碑座用青石砌成,十分坚固。正面向北偏东,对着民族路,上面镌有碑名和落款。
重庆解放后的1950年10月1日,纪功碑被改建,碑体结构不变,只是将正面的碑名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落款为:“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日,刘伯承敬题”,碑座上的原碑文被磨掉,原浮雕图案改成人民解放军战士形象及装饰性图案。1997年,重庆市政府对解放碑进行过一次保护性的维修和整治,换了一些材料,增加了一些装饰。
解放碑碑身呈八棱型,内有螺旋式的铁制楼梯,盘旋而上,直达碑顶。顶外装有风向器、风速器和方位仪,圆顶下设有一个警钟,接近顶部的外墙上装有四面标准钟。钟上有一层瞭望台,可容纳20人,当时的纪功碑是渝中半岛最高的建筑,站在瞭望台即可远眺整个市区,而如今就只能看到建筑的外墙了。
据资料记载,碑中原有各省市赠送的纪念碑石、社会名流题赠的石碑等,还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胜利时写给重庆人民的信,碑身内侧刻有成千上万的阵亡将士名字。不过,解放碑现已大门紧闭,不能入内参观了。
解放碑中央商务区(CBD/步行街)
如今,解放碑一带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商圈。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它承担起商务、商贸双重功能,是整个重庆CBD的极核区,云集着零售业、娱乐业、餐饮业、酒店业和众多的金融机构。
漫步在解放碑步行街,或站在纪念碑下仰望,林立的高楼令人目眩,四周的招牌光鲜亮丽,LED上的广告充满诱惑。游客往来穿梭,商家忙得不亦乐乎。街边的美食挑拨着味蕾,地下广场的小吃和商品也是琳琅满目。被浓郁的商业气息包围的你,会不知不觉地加入到消费大军中。
作为碑型建筑,解放碑铭刻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座从废墟中崛起的新城七十多年的变化。作为商业区的代名词,它像一块吸金的磁石,带动了这一带的商业繁荣。
战争年代,它是一面提振民族士气的旗帜,和平年代,它是一块提醒人们勿忘国耻的警示牌。或许这里即便不曾立下这么一块碑,也会成为繁华的商业区,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因为它承载了那样一段历史和凝聚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备受瞩目、闻名遐迩。(羽翯 时间2017年01月13日、14日)
附注:
- 解放碑地区交通十分便利,有很多公交巴士线路经过或始发;
- 从江北和南岸通往渝中半岛,经过千厮门大桥和乘坐长江索道只需十分钟;
- 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亦经过此地,可在“临江门站”上下车。
- “督邮”是官职名称,早在汉代就有了,其职责是代表太守督察各县政务,宣达教令,纠举违法之事,既管送文传令的邮传,还兼管司法事务乃至拘捕、监狱、诉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