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碧色寨火车站的小火车和黄房子

蒙自文澜镇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那里不仅有美丽的南湖,还有一个被摄影师拍得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碧色寨火车站。画面中的铁轨、黄房子和小火车既是背景,也是产生这气息的源头。然而,作为昔日滇越铁路滇南第一中转站的碧色寨火车站,它所遗存下来的历史和文化更加耐人寻味。

这次旅居西双版纳,没有从昆明出发,而是选择从弥勒绕道蒙自,就想去踩一踩那铁轨,看一看法式站台,摸一摸小火车,然后再到坡上的黄房子边转一转,让思绪在那山间游荡一番,站在被保存了一百多年的老车站上寻找时光的印记。

蒙自有新旧两个汽车站,到碧色寨的车要在老汽车站(汽车北站)坐,而且没有公交车到其门口,要走一段路。

穿行在老巷子里,边走边问,终于找到了这个位于城市东南角的车站。眼前的景象的确很符合这个“老”字,破旧的老房子,凌乱的电线和招牌,三轮摩托横七竖八地停靠在路边。

蒙自碧色寨火车站图片1

火车站修建在蒙自市草坝镇碧色寨村的山梁上

通往碧色寨的公路在农家小楼和田野间向北延伸,路面有点坑洼不平,虽然有些颠簸,但在技术娴熟的司机驾驶下犹如摇篮。干燥的尘土被车轮搅动,扬起一团团尘雾,令人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路边的石榴树上缀满了果子,尚未成熟,又被套上了袋子,并不诱人。

在蒙自,碧色寨指的是碧色寨村,而火车站早已废弃不用,当地人一般把它称作黄房子。到了路口,司机一般会问:“有没有在黄房子下车的?”如果你不回答,就会被拉到前面的村里去。

下车后,首先看到的是位于路口的个碧石寸轨铁路机车库,一座被翻新了的黄房子。据门口牌子上的介绍,当时国内尚不能生产火车的机车,所以小火车的机车是进口的,而铁轨和43节客车车厢都是国产货。铁轨大部分购自汉阳钢铁厂,车厢则是上海扬子工厂出品。

准轨、米轨和寸轨

铁路的轨距有好多种,除了米轨和寸轨外,还有准轨。我国的标准轨距(双轨之间的距离)是1435毫米,轨距宽于或窄于1435毫米的铁路,被叫作宽轨、窄轨。轨距为1000毫米(1公尺)的铁轨俗称“米轨”,轨距为600毫米(6公寸)的铁轨俗称“寸轨”,而米轨和寸轨都属于窄轨。

蒙自碧色寨火车站图片2

翻新后的原个碧石铁路寸轨机车库

从昆明到中越边境小镇“河口”的昆河线就是一条米轨铁路,是法国人1910年建成的滇(中国云南)越(越南)铁路的滇段。位于昆河线中部的“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则是一条由当地资本家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寸轨铁路。

当时昆河线的所用机车与车厢均为法国和德国制造,称为“中火车”,而个碧石铁路寸轨铁路上的火车被云南人称为“小火车”。

20世纪初期,寸轨和米轨就已经纵横在滇南的绝岭河谷间,穿行于矿山和田畴中,连接着城市与乡村,使得滇南率先享受到铁路带来的文明成果,成为云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然,大量被掠夺的资源也是从这里运往异国他乡的。

离开机车库,来到铁路边,一列小火车正停在铁轨上。瞧那小小的车头和窄窄的车厢,像个大玩具。当然,它只是供游客参观的模型,是按照当年的小火车仿制的。

“云南十八怪”之“火车没有汽车快”和“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

蒙自碧色寨火车站图片3

一列供游人参观的寸轨小火车

这种小火车的速度极慢,关于它的“慢”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当鸡个线(鸡街镇——个旧市)小火车钻7号隧道时,因车头冒出的煤烟很呛人,有人就跳下车,从山洞外边的小路绕过山洞,到隧道的出口等着小火车出来后再跳上车。

“云南十八怪”中的“火车没有汽车快”既指的是这种小火车,也指滇越铁路(米轨)上的火车。1910年全线竣工的“滇越铁路”是云南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直通国外的铁路。直到50余年后的1966年,云南省第一条通往国内的贵昆铁路才正式通车,也结束了云南“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

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碧色寨车站站房

蒙自碧色寨火车站图片4

左边的建筑是原蒙自海关碧色寨分关;右边的是车站站台

眼前的这几条铁轨虽然还在使用,但从这里通过的火车可以说是非常稀少,所以我们可以随意地在铁轨上穿行,像走独木桥似的晃来晃去。

前面不远处的铁道两边,各有一栋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的房子,一为红瓦白墙的平房,另一为两层楼的黄房子,楼房的侧面还立着两个锈迹斑斑的水塔。

走进一看,白房子也是被翻新过的,这里曾是蒙自海关碧色寨分关所在地和寸轨车站站房。黄房子是米轨车站站房,眼下正在维修中,周围架着钢管和防护网。山墙上的“碧色寨”三个大字被挡住了,印着“Paris”的那个没有指针的假钟还在墙上。

作为昔日的车站站房,那久经风雨的斑驳墙面和老朽门窗即将被覆盖和替换。老车站将失去它沧桑的面容,艳丽的涂料会强调它的异域风格,然而却令它淡了历史的味道,浓了现世的气息。

由于米轨和寸轨铁路的轨距不同,虽然都在碧色寨车站,却不得不停靠在各自的站台,在此换乘和转运的乘客和货物也要跨过铁路到另一面上车。站在站台上想象一下当年的繁忙景象:旅客提着行李穿梭在轨道上,站台上堆满了货物,搬运工和驮马来回装卸和运载着,商人们则在一旁讨价还价······

碧色寨名称的由来

蒙自碧色寨火车站图片5

位于火车站东面山脚下的黄房子,20世纪初这里曾经是蒙自商贾云集的地方。

碧色寨位于蒙自市草坝镇,地处犁耙山东麓的山梁上,其西南面就是碧波荡漾的长桥海。在通火车之前,这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居住的偏僻小山村,因地处半山而被称作“坡心”。

法国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动工修建滇越铁路,宣统元年(1909年)4月铺轨至坡心村,车站建成,名为“壁虱寨”,而这个村子也跟着改了名。“壁虱”是方言,即虱子、臭虫的意思,不知是云南人听错了外语发音,还是法国人故意恶心人。后来有人觉得此名不雅,才改名为“碧色寨”。

有人说,某法国官员来到坡心村,感叹这里面朝碧波、背靠青山,故而给了它“碧色寨”这个雅名。为此,我特意查证,在网上搜到几张1913年的明信片和中、西式信封照片,发现上面的邮戳印着“云南壁虱寨”,可见它曾经的确有过这么一个名称。

碧色寨的兴盛

云南还没有火车、汽车的时候,货物通过距蒙自不远的红河水路运输到越南,再由越南转运到香港和内地,陆路则由马帮驮运往来。出入云南的大部分货物都在蒙自集散,中外商贾纷纷在当时的县城中设立商号、洋行。

早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蒙自便设立了云南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美、英、法、日、意等国家曾在南湖周围先后开设领事馆,外国公司、银行、学校、教堂、医院等也在蒙自开办起来,当时的县城十分繁华。

蒙自碧色寨火车站图片6

翻新后的原碧色寨分关员工食堂

滇越铁路通车后,碧色寨成为这条线路上的一个特等车站。民国十年(1921年),个碧铁路通车,之后又延长到建水、石屏,称为个碧石铁路。位于滇越和个碧石铁路交汇点的碧色寨又成为了中转站,也是米轨与寸轨铁路的换装站。很多商号、洋行和办事机构便从蒙自县城搬迁到碧色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的火车站迅速热闹起来。

据说,在火车站最兴盛的时期,碧色寨被称为“小巴黎”或“小香港”。先后有13个国家的商人在这里开办了储运公司、洋行、酒楼、水火油公司、材料厂、邮政局、商场等等,经营项目多种多样。周围的人都知道“蒙自城买不到的东西,碧色寨买得到”。

在车站和仓库,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着。而坡上的茶楼、咖啡馆、酒店里,商人们一边谈着生意,一边享受着休闲时光。或许是看到了与其家乡类似的红土地,法国人把网球运动也带到了碧色寨,只为健身娱乐,还是用以缓解思乡之情?

这里不仅有金钱和货物上的交易,还有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来自异域的生活方式也令蒙自人大开眼界,开放冲击着保守。

报纸、刊物、书籍、文教用品、科学仪器、西医新药、建筑材料(水泥、瓷砖)、西式建筑、电影、面包、汽水、啤酒、咖啡等通过铁路输入云南。被种在法国人院中的法国酿酒葡萄名种“玫瑰蜜”也保留了下来,并在红河州广泛栽培,还用其果子酿制出国产的葡萄美酒。

如今,铁路两边的坡上还保留着许多一百多年前的建筑,除了前面提到的个碧石机车库和站房、滇越铁路站房外,还有大通公司、哥胪士酒店、滇越铁路警察分局、个碧石铁路警察分局、美孚(三达)水火油公司仓库、加波公司、蒙自海关碧色寨分关仓库、蒙自海关碧色寨分关员工食堂。其中有灰瓦白墙和红瓦黄墙的房子,而后者最为醒目,难怪当地人会将“黄房子”作为碧色寨火车站的代名词。

不过,除了几栋已经维修一新的建筑外,大部分则是破烂不堪。看到眼前的景象,难以联想它昔日的繁华。杂草丛生的院落,坑洼不平的路面,斑驳的墙壁,破烂的门窗······曾经最为豪华的哥卢士酒吧变成农家堆粮的仓库,网球场变成了篮球场和晒谷场。

抗战爆发后的1940年9月12日,为防止日本人利用滇越铁路从越南入侵云南,政府下令炸毁了河口的中越铁路大桥,拆除从河口至碧色寨的177公里铁轨。自此以后,碧色寨便渐渐被冷落,直到最后火车站被弃而不用。当然,等到这些老建筑全部修整一新后,碧色寨将会成为一个别具魅力的景点。

算起来,碧色寨的繁华也就三十多年时间,有点儿昙花一现的感觉,但它却足以令后世反省和深思的。主动融合、进步和强大总是令人尊重和不敢欺凌,而守旧、落后和弱小必然会丧失尊严和主权。(羽翯 游览时间:2016年10月18日14:25至15:10)

附注:

  • 从蒙自汽车客运北站到碧色寨,约10.7公里,约28分钟,票价为每人三元。
  • 由于监管不善,站台墙壁上的三面壁钟已经被盗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嵌在墙壁里的两面钟,没有指针。
  • 2013年5月,碧色寨火车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在这一片的86个历史建筑中,有1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