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看完孔府孔庙的开城仪式后,准备游览一下曲阜古城,也就是明代故城,据说那里是曲阜最具特色的地方。
我们来到孔府对面的公交车站,准备坐车去鼓楼街,才发现它就在孔府隔壁,徒步前往就可以了。过马路的时候,看到了难得一见的喷雾降尘车正在公路上作业,水雾飘过后的那一刻感觉还不错。
回到孔府这一面,沿着街道向东走几十米就到了鼓楼南街,正前方不远处就是明代故城的城门楼。街道两边的门面装饰比景区外围的店铺明显时尚得多,再配上古色古香的飞檐、木雕、绘画,视觉效果不错。路边的白墙上还悬挂着一排排盛开的鲜花,增添了些生机和色彩。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今天天气不好,看不到那绵延的小土山。当然,曲阜城区中心的海拔60.5米,境内最高的凤凰山也才548.1米,稍微远点儿,再加上雾霾和建筑物遮挡,自然难见“曲阜”。
曲阜明代故城
明代曲阜城与鲁国故都相邻,是曲阜历史上第一座砖砌城廊,是为护卫孔庙而建。从公元1513年至公元1522年,历经明代两位皇帝,即从正德八年到嘉靖元年,花了3.58万两银子筑成,简称“明城”。
明故城有五门,分别是东门-秉礼门,东南门-崇信门,正南门-仰圣门,西门-宗鲁门,北门-延恩门。1930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内战时,东、西、北三个城楼被炮轰,后来虽然经过修葺,却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1978年7月,经国家文物管理局核准,将旧明城拆除,仅南门、北门和东北、西北部分城角尚存。并且在城基上建起了民房及部分单位。2002年3月,在曲阜明故城的位置上开工建设新城。曲阜新城共有十二个城门,二十五个门洞,已经与明代的古城截然不同了。是在明故城所在地仿明古城建造的景区,其中包括孔府、孔庙和孔林。我们现在游览的鼓楼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五马祠街
穿过中间的城门洞继续向北走不远,在接近鼓楼的时候,看见右边的路口立了一块结构简单的石牌坊,横额上题着“五马祠街”几个字。街道两边是古今风格融合的店铺,有点儿意思,进去看看吧。
汉代沿袭秦代的制度,即太守为驷马,后加秩二千石乘五马。汉魏以来常用“五马”作为郡太守、州刺史、知州或知府的雅称。唐朝以“五马”喻刺史。明代以“五马”喻知府。
有一个成语叫“三台五马”,比喻达官显宦。其中,三台原指星名,这里指尚书、御史、谒者。五马指的是用五匹马驾车,代指太守。
街中段路北,原有明朝后期修建的孔氏祠堂,名曰“五马家祠”,是曾做金华知府的孔尚经的家祠。“五马”是知府的雅称,其家祠故而称为“五马祠”,这条街也就得名“五马祠街”了。
街西头的路北原有孔氏二府和关帝庙。街中段有孙氏住宅,据传其先人是清代大学士孙毓汶,曾出任两江总督。还有吴廷玉住宅,他曾任山东曹县知事,后任直隶政务厅长及保定、津海、大名道道尹。孔氏十二府的其他府第就在这附近,可见,这一带曾经是古代达官显贵的住宅区。而我们眼前的街道则是1988年完工的仿古建筑群,是曲阜市规模较大的商业街。街道的东尽头直达秉礼南路。
鼓楼
回到西街口,路对面的西北方有一座城楼,孤零零地立在马路中间,这就是鼓楼,以此为界,把鼓楼街分为南北两段。
原鼓楼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清代中后期毁于大火,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楼高约16米,周为回廊。楼下为砖砌的方台,中间有一个东西向拱门。台楼上内置大鼓,供孔庙祭祀和平时报时所用,故名“鼓楼”,当然,现在已经不用它报时了。还记得游阙里时,在孔庙的东南角有个钟楼,在此鼓楼的西侧,难道曾经是按照“暮鼓晨钟”的方式报时吗?
鼓楼门在明清时期就是曲阜主要的商业区,许多老字号都聚集在附近。另有多处衍圣公近支的府第,依大小排序分别为大府、二府、三府、四府、五府,以至十二府。时至今日,鼓楼门附近依旧是曲阜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
颜庙
现在是淡季,旅游的人不多,三轮车夫靠在街边,等待着生意。发现我们后,就急切地过来招揽。我们经不住一位本地大哥的耐心推销,也觉得价格比较靠谱,就坐上了他的小电动三轮车,从鼓楼南街开始走马观花,直到孔林。
过了鼓楼向北走几百米,看到右边红墙边被铁栏杆围着的石牌坊时,就到了颜庙。我们只是从西边路过,没到南面的正门去看。据查,颜庙街中段的对面就是颜回故居所在地“陋巷”。孔子曾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见《论语.雍也第六》之十一)
颜回,字子渊,尊称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颜渊家境贫寒,但非常好学,是孔子最赞赏和疼爱的弟子,可惜早逝,孔子为此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汉高祖刘邦曾东巡经过鲁地,在祭祀孔子时始建颜庙。之后,就开始在陋巷颜子故址附近建庙,经历代重修和扩建,至明万历22年,面积已达五进院落,占地85亩的建筑规模。曾经一贫如洗的颜渊如果能看到现在的家,一定无比惊叹!
颜庙也叫复圣庙,是祭祀颜子的地方。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始有复圣庙之称。孔子被称“至圣”,他为“复圣”,难道是为了安慰孔老夫子的在天之灵?
万古长春坊
继续北行,前面出现一个和仰圣门(就是横额题着“万仞宫墙”的孔庙正南门)外形相似的城门。不过,墙中间只开了一个拱形门洞,车辆都要从两边绕行。我们从右边绕过后,发现路被分成了东西两边,两排老柏树中间有条不宽的石板路,一直向北延伸至正对孔林的万古长春坊前。据三轮车大哥说,这也称为“神道”,是一条曲阜古道。(北门外的延恩路向东走,穿过秉礼路,没多远就是曲阜鲁国故城遗址。)
万古长春坊,寓意孔子思想犹如林内松柏,万代长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中间两柱盘龙浮雕,刻工精美。坊额镌刻着“万古长春”四个楷书大字。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重修,并加刻了“奉敕重修”字样。石坊两侧各有明万历时建的碑亭一座。东亭碑题“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西亭碑题“阙里重修林庙”,其中记载了林庙一次修葺就花费黄金二万两。
此坊为六柱五间五楼庑【wǔ】殿顶结构,俗称“五门牌坊”。牌坊是用以表彰人物的建筑,只有皇帝的牌坊才可建成六柱五门。这座为孔子而建的石坊制若皇帝,加上石柱的云龙,夹抱石鼓的雄狮,坊额两旁的盘龙、舞凤、麒麟、骏马等尊贵纹饰,气势雄伟,足见孔子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尊贵。
到了这儿,那位本地大哥小声对我说:“过去,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从中间这个门走,那是皇帝走的,平民走了,是要杀头的!”我笑着对他说:“现在您可以大摇大摆地从中间走了。”
孔林-至圣林
一路游览,一路听大哥介绍曲阜的特产和途径的景点名称,还有当地的风俗。到了孔林,他还热心地帮我们拍照,陪着我们游览。抚养着三个孩子的他,满脸黝黑,一看就是经常风吹日晒。他向我们推荐特产,我们表示不感兴趣后,就不再啰嗦了,感觉还是比较淳朴的。
走在神道的石板路上,老柏树像威严的卫士立在两旁,并为我们遮住了骄阳。轻松地步行了一百米左右就到了孔林。
正门是“至圣林坊”,亦称“大林门”,即孔林大门。初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清康熙时重修。木结构,四柱三间式,飞檐双重,彩绘斗拱,绿瓦朱甍【méng】。
孔林又称“至圣林”。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孔子后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于此,两千多年从未间断。当初墓地占地不过一顷,后来历代帝王又不断赐给墓田,面积逐渐扩大,至清代已达三千亩,林墙周长七公里多。林内墓冢累累,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
相传孔子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至今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呢。林中有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女贞、樱花等树木10万余株,其中2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就有9000多株。孔林还有野菊、半夏、柴胡等奇花异草130余种,可以说是一座天然植物园。
孔林还是一座集墓葬、建筑、石雕、碑刻为一体的露天博物馆。林内现有金、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墓碑4000余块,是中国数量最多的碑林。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尚有明代李东阳、严嵩和清代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题写的碑文。
曲阜古城景区给我的印象就是被圈起来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遗址、陵墓、庙宇、故居,很多牌坊、石碑、古树,红的或青的围墙,还有一些新建的仿古建筑。令人感觉到一股浓郁的祭祀气息,要想一一拜望,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况且天气热,空气也不好,这次就粗略地看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