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叫山马扎还是山麻楂菜?

记得今年初春爬毛公山的时候,山脚下有个村民摆摊卖包子,旁边立了一块牌子“地瓜面的山野菜包子”。出于好奇,问了一下是什么野菜,摊主用青岛话说了几遍,我听着“山麻楂、山马扎、山苜[mù]楂”,一时也搞不明白是什么,干脆买了两个尝尝,没什么怪味,但也没有特别的香味儿。后来,我一直留意着,想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野菜?

有一次去二龙山徒步,在王哥庄找午饭吃时,看见有几个骑行的人毫不犹豫地进了一家包子店,心想:“这家的包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也跟了进去。

我一边扫视着这个面积不大、干净整洁的小吃店,一边看了一下墙上的价格牌,其中一条写着“山马扎菜3.5元一个”,比白菜和大头菜馅儿的包子贵,而且所剩不多了。赶快买了几个,入口一嚼,味道比上次吃的好吃多了。

离开时,看见门口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两盆摘好的野菜,就顺口问了一下,原来这就是山马扎菜,灰绿色、长椭圆形的小叶子簇拥在茎尖,如果长在地里就是一般的野草,没什么特别的,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呢?

青岛野生山麻楂菜图片

这是在崂山青山渔村旁的裂坡子松树林里发现的野生山麻楂菜,比在路边长得茂盛很多。明显看到其嫩叶尖已经被人掐过。

之后,我在超市、集市、崂山、菜地陆续发现了它们的踪迹,有野生的,也有种植的。不过,如今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是种植的,野生的不多。

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山麻楂菜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野菜,它的根还是一种中药材,称为“银柴胡”,别名银胡,山菜根,山马踏菜根等。味甘、性微寒、归肝、胃经。具有退虚热、清干热、解毒、利水的功效。根的水浸剂可防治蚜虫、红蜘蛛、地老虎等。

作为蔬菜,主要食用它的鲜嫩茎叶,可加调料做成炒菜、凉拌菜。不过,它更适宜于做包子、饺子、馄饨等馅料。

有的地方把山麻楂菜称作山妈妈菜、山马踏菜、山妈菜、山珍菜。而在胶东半岛东部,多称其为“山马扎”、“山麻楂”或“山蚂蚱”。并且,经过长期的读音变化,重音落到了最后一个字上,使得很多人不知道该怎样写这个名字,于是就生造出“山苜楂”、“山么楂”之类的名称。

青岛山麻楂菜图片

这是崂山青山渔村村民种植在菜地里的山麻楂菜。我们小区附近的菜地里也有种植。

这些年,随着人们对野菜的追捧,这种野菜的身价也被抬高了,有的商家甚至夸张地说“一公斤山苜楂能抵两只鸡”,事实如何呢?

  • 每100克山麻楂(山珍菜)的鲜嫩茎叶中含粗纤维0.9克,蛋白质2.6克,糖类3克,磷56毫克,铁1.9毫克,维生素B0.13毫克,维生素C25毫克,胡萝卜素2.23毫克,可消化钙85毫克。
  • 每100克鸡肉含热量(大卡)167,钾(毫克)340,胆固醇(毫克)187,磷(毫克)160,钠(毫克)72.4,维生素A(微克)42,蛋白质(克)18.5,钙(毫克)17,脂肪(克)9.6,镁(毫克)7,硒(微克)5.4,烟酸(毫克)5,维生素C(毫克)3,碳水化合物(克)1.4,锌(毫克)1.29,铁(毫克)0.9,维生素E(毫克)0.2,铜(毫克)0.08,维生素B2(毫克)0.08,维生素B1(毫克)0.07。

显然,一公斤山苜楂菜连一只鸡都抵不上,更别说两只了。作为蔬菜,它是味道不错且有营养的一道菜;作为药材,在野外活动时,它可以对症救急。

小贴士

  1. “山蚂蚱”与俗称“蚂蚱菜”的马齿苋完全不同。或许因为它们的叶片都长得很像蚂蚱翅膀,而得了这个名称,但前者的叶片较后者大而长,厚度也较后者的薄,植株的形态差别也很大,很容易区别。
  2. 野生山麻楂的叶片灰绿,且较为短小。种植的叶片颜色较浅些,且较长大些。
  3. 中文通用名叫做“长蕊石头花”(《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别名“霞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秦岭、北京、河北、安徽、贵州植物志)、“长蕊丝石竹”(《东北草本植物》及黑龙江、辽宁植物志)、丝石竹(《中国经济植物志》)等,(学名: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是石竹科石头花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根粗壮,有木质化倾向。茎丛生,二歧或三歧分枝,老茎常红紫色。因为花的雄蕊明显长于花瓣,所以得名“长蕊石头花”。它产于我国的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河南等地,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灌丛、沙滩乱石间或海滨沙地,在岩石缝里也能生长,耐干旱,适应性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