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江大研古城西北方的山脚下有个面积不大的小镇,名叫“束河古镇”。那里的历史要比大研古城更加悠久,而游客却少得多。同在丽江坝子,都保持着古朴的风格,也有小桥流水人家,一个是繁华热闹的古城,一个则是简朴清幽的小镇。
渊源于氐羌族群的纳西族先民(束、尤两个部落)跨过金沙江,从大雪山南下来到丽江坝子,首先在束河、白沙一带聚居和繁衍生息,并在丽江坝子上创建了东巴文化,建立了大研古城。可见,是先有束河,后有大研。
作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它曾经热闹非凡,不仅是过往商旅歇脚打尖的地方,还为当地居民和南来北往的商人、马帮带来不竭的商机,更是远近闻名的皮匠村。
如今,古道仍在,束河却不再繁华,只是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小镇,静静地守候在玉龙雪山南部余脉的聚宝山下。村北的两股清泉尚在喷涌,且续流不断、泉水清澈,依旧穿流在小镇的房前屋后、菜园田边。
束河吸引我的正是这秀丽、幽静的环境和它那耐人寻味的历史。于是,来到丽江,怀着满腔的古道情怀,把自己当作一个路过此地需要停歇的旅人,先后两次漫步于古镇之中,享受了一段闲散的时光。于是,驻足在阳光斜照的小巷中,在石板光滑的老桥上,在小鱼游动的龙潭边,在纳西民居的门前······
由于在丽江大研古城游览的时候,那迷宫般的街巷令我有些晕头转向,所以在进入束河古镇之前,仔细看了看入口处的导游图,以免迷失方向,错过重要的景点。
小镇坐东朝西,背靠玉龙雪山南下余脉中的三座小山。它们本无名字,纳西人在此建立了村镇,它们便有了名字,由南至北分别为:莲花山、聚宝山和龙泉山。山不算高,像个半圆的大土包,坡缓不险峻。山上植被茂密,山脚环绕着民居和由清泉水汇成的九鼎河、青龙河与疏河。
在导游图中清晰地标示着泉水的位置、走向及分流情况。九鼎河与青龙河从古镇的西侧由北向南流出古镇,疏河水在“飞花触水”处分出若干更小的水渠,一支向东流出,其余几支由北向南过街穿巷后,在茶马广场处汇集,从古镇东南口流出。
水道指示着方向,也增添了景致,顺着它的路径游览,别有一番情趣。于是,移动脚步,向束河走去——
茶马广场
跨入古镇东南门,便看到一个宽敞的广场,名为茶马广场。这里最吸引眼球的是水塘边立着的那位衣着简朴、表情温和的麽些武士(即古代纳西族武士),还有挂满许愿、祈福木牌的木架子和柱子上的东巴文字。
据说这一片区域是近年新建的,仿古建筑的风格也比较混杂,想看看纳西族的束河古镇,要一直向西北方向深入,直到老四方街。新修的石板地还缺少风雨和路人的打磨,崭新的建筑也没有“古镇”的神韵。
丽江的秋冬是混在一起的,天空始终那么蓝,云也总是那么呆萌可爱。大部分的树叶舍不得凋落,那黄了、红了的枫叶便成了秋的使者,山顶的白雪则是冬的挚友。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如果不是瑟瑟的寒风提醒,还以为春天总在身边。
落叶在地上打滚,泉水在渠中流淌,水果摊、小吃摊的摊主在路边招揽着生意,马儿无聊地甩着尾巴,主人看着行人发呆。闲逛着的游客虽然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但并不嘈杂。街上的人不多,也就不用挤出人群,着急赶路,可以慢慢地东张西望。
四方听音
不知不觉走到一个拐角处,路口建有一个明清风格的三层角楼,斗拱颜色鲜艳,四围木格花窗,梁柱装饰华丽。其门前便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广场,西侧有个类似戏台的两层建筑,名“四方听音”。这里即是这片新区的中心,被很多游客误以为是四方街。
“四方”两字是双关语,既引自于“四方街”,又示意:四面八方、广纳百川。这个广场比老四方街大,束河每年的雪山音乐节、七夕节、模特大赛、篝火晚会及各类文艺演出等活动均在此进行。“四方听音”也就表示纳西民族倾听东西南北之音,吸收世间文化精髓,包容各民族文化的胸怀。
飞花触水
沿着四方听音的任何一条水道向北走都可以来到“飞花触水”。这里本是一片蛙叫虫鸣的乡村水塘,如今被改造成了酒吧环绕、游客徜徉的休闲区,也是束河古镇著名的景点之一。
池中水浅,清可见底,只见树叶漂浮,不见飞花落水。池边种植着几棵楸树,眼下叶子已经落尽。据说,每到四至五月,花开花谢之时,翩翩飞落的楸花触碰水面,泛起一圈圈柔波,此景得一雅名“飞花触水”。
走到这里,肚子有些饿了,便坐在路口的一家餐馆门前的木椅上,点两个小菜,一小桶米饭,晒着太阳,听着民谣,咀嚼着物质食粮,享受点儿精神甜点,歇息下双脚,发一会儿呆。
老四方街
通往老四方街和小平桥的路正在维修,沙石路面时不时扬起些灰尘,路边横七竖八地倒放着石条、水管、木板等杂物,但不影响通行。
束河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这里曾是丽江皮毛交易的集散地,是丽江坝子上最古老,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集市之一。在老四方街上,那些斑驳、黑亮的石板路面便是历史的见证。
据说,每当赶集的日子,这里是束河最热闹的地方,本镇和周围村镇的人会到这里买卖生活用品。到那时,广场四周的店铺里一片繁忙的景象,顾客进进出出,街道上人来人往,比肩接踵。
青龙桥
青龙桥就在四方街的西侧。纳西语称青龙桥为“吉阿桥”,意为“泉水汇集之桥”。它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丽江坝子中最古老和最大的单孔石拱桥,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它横跨在青龙河上,桥面修得较宽且平缓。桥东头有一棵杨柳,低垂的树枝在风中摇曳。作为护栏的是几块侧立的长方形厚石板,虽然没有花纹装饰,却显得十分厚重、坚实。桥面上的石板大小不等、斑驳光滑,显露出岁月流逝的痕迹,有的几十年,有的几百年。
此时此刻,桥下流水淙淙,桥上游人驻足。有的站在中间观景,有的坐在桥边晒太阳,还有新人换着角度拍婚纱照。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禁想起白居易的《洛阳桥》:“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和刘禹锡的《杨柳枝·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三眼井
青龙桥正对着聚宝山,过桥后,沿着山边的街巷往北走,拐过一个路口,右前方出现了一片青油油的菜地。路边有一处三眼井,井水清透,平如明镜。这种井体现着丽江纳西族的风俗和文化,表现了纳西族人敬畏自然、珍爱环境的优良传统。
村民用石条或砖在泉水边分别砌成三个由高到低的围拦,水从泉眼依次向下流淌。第一眼为泉水源头,清澈洁净,作饮用水,第二眼洗菜,第三眼洗衣,然后再排入水沟中。一水三用,约定俗成,不争不抢。这样做既节约又环保,而且还卫生、方便。虽然现在束河古镇都通了自来水,但老一辈的人还是喜欢到三眼井边打水、洗涤。
看到纳西族人创造的这“三眼井”文化,再对比很多地方污染和浪费水资源的现实,想了很多很多······
九鼎龙潭
沿着小路继续前行,不久便来到了“九鼎龙潭”边。龙潭中间横跨着一个凉亭,其下有一个孔道将潭水连通。潭西便是龙泉山,山脚临水处有座典型纳西风格的四合院,名为“三圣宫”,又叫“龙泉寺”,是在原九鼎龙王庙的遗址上改建的,内塑观音、龙王、孙膑,是村民释佛、祭龙求雨和祀奉皮匠祖师的场所。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中说:“水至清则无鱼”,然而在九鼎龙潭清可见底的潭水中确有很多鱼。潭水不深,鱼也不大,大多数是黑的,少有白的、黄的和红的小锦鲤和金鱼。
鱼群在潭中穿梭游弋,一点儿也不怕人。据说每当有人喂食,争食的鱼儿们会将溅起的水花洒在喂食者的脸上,十分有趣,此景还被列入了束河八景,叫做“鱼水亲人”。
不过眼下无人喂食,也就未见此景,但也想象得到那番景象。只见潭水映衬着山色,染上了晶莹的绿。鱼儿们悠闲地游着,涌出泉眼的水推出一圈圈的波纹。
在“九鼎龙潭”前方的林木深处还有一个疏河龙潭,流出的潭水汇成两条河流,即青龙河与疏河。河边上绿树成荫,树枝在潭上搭起一个拱形的绿棚,树影婆娑,倒映在清明透彻的潭水中。水上有石桥横跨,林间还有供人休憩的小亭子,到了夏季,这里真是一个纳凉的好地方。
至此,我们已经游览了大半个古镇,有些累了,准备返回。沿途看到了很多纳西族的传统民居,但只是外观,而没有进院中细看。
真想在古镇里住上一年,细细品味这里的别样生活,看季节变换中的美景更替。闭目凝想:那变幻的云朵,清明如玉的潭水,绿了、黄了、红了的叶子和果子,墙头争奇斗艳的花儿,弯着腰在田间忙碌的农人,林间草地上专心吃草的牛马,偶有山风拂面,鸟鸣犬吠,工作之余看几本闲书,听纳西人讲讲古老的传说······(羽翯 游览时间:2016年11月22日 12月02日)
附注:
- 在古城口乘坐11路公交到束河路口下,沿束河路向西步行1公里多便可到达古镇东南门。
- 白天游玩丽江大研古城要收80元的古城维护费,而束河古镇不收门票。
YH游记正当时,清欣明潦引人欢。中国人民脱贫后,追求历史人文科技高。青年力壮求进步,大好河山话文明。富、府、腐、败断头路,国家惩治当应该。GO。
谢谢支持,我们定当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