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脚下红门景区一游

本来我们这次并没有到泰山游览的计划,没想到火车也像公交车那样有环线之分。要想省点路费不坐高铁,就要从曲阜到济宁或泰山走。想了一下,就泰山吧,起码望上一眼五岳之首,熟悉一下环境也好。

2016年5月30日中午12点18分,我们离开曲阜站,坐了一个多小时火车,于13点50分左右到达泰安市的泰山区火车站。来到车站广场,便看到了北面高楼背后的大山,这就是传说中的东岳“泰山”吗?

是的,就是泰山,眼前这座山峰就是貌似泰山顶峰的傲徕峰,最高海拔虽然只有978米,因为近在眼前,所以显得那么威武雄壮、气势逼人。

这边的空气也不好,有雾霾,天气也很热。我们先从火车站坐公交车到泰山广场溜达了一圈,才汗流浃背地走到卜蜂莲花旁边的肯德基,在网上预定酒店。或许是旅游淡季的原因,比较顺利地预定到了一家性价比较高的快捷酒店。

泰山区属于泰安市,就在泰山脚下,所以,要想游览泰山,住在附近比较方便。我们预定的这家酒店在老汽车站附近,位置很好,购物、吃饭、坐车都很方便。尤其是附近小街里的那家陕西面馆里的拉面,味道真不错,价格还不贵。

第二天,即31日早上5点多起床,吃完早点后,就出发了。先到火车站,再转车到红门。那里有一条登山线路,曾是古代帝王登山的“御道”,泰山的精华所在,也是人文景观最为丰富的一条路。

公交车经龙潭路拐入岱宗大街,再到红门路,一路上绿树成荫,有的路段还架起了一条条拱形的绿色长廊。路上没有高楼大厦,有的房屋还有些老旧,但街道很整洁,还有各种园林植物和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作点缀,第一印象还不错。

岱宗坊

泰山岱宗坊图片

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从这里开始就算进入泰山了。

到了山东农业大学东校区的东面,红门路被一个石牌坊分成了东西两条路,之后再合并到一起。那个石牌坊就是岱宗坊,可惜我们在公交车上,没有拍到它的全景。只好从网上搜了一张图片。

泰山老君堂

在公交车右拐到环山路的第一站下车,对面就是老君堂,先到那里看看。

泰山老君堂图片1

孔府的晨钟暮鼓是用来报时的,而寺庙里的则是用来警醒人的,意思是“谨言慎行,时刻不忘。”中间是放生池。

此庙始建于唐初,至民国十八年,历代均有修葺。他是泰山上唯一供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的著名宫观。原为泰山“岱岳观”建筑群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唐代皇室将老子李耳尊为宗祖,崇奉太上老君。唐代六帝一后也先后亲临泰山老君堂,并为之累加尊号。

泰山老君堂图片2

铜牛活灵活现的,角、尾巴上都拴着钱,嘴下和地上摆着硬币。看来这牛喜欢的也是世间的俗物。左边有一棵老银杏树,起码几百年了。树下的栏杆上挂满了祈福用的平安锁。中间香炉的红绸子上拴的也是钱。

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泰前居委会投资一千余万元,于2010年9月开始对老君堂进行全面维修。现占地3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由山门、钟鼓楼、放生池、二进门、东西配殿、正殿以及东西两侧院组成。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了老君堂匾额,欧阳中石等诸多书法名家撰写了抱柱联。

泰山红门景区图片1

刻有“中国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大石头就立在红门登山石阶的路口前方。

踏上进入红门的登山台阶前,先看到了这块大石头。2006年9月,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泰山地质公园面积15866平方公里,我们今天游览的只是大山一角。

泰山关帝庙

出了老君堂向西走不远回到红门路,再向北走就看到了红门登山石阶的入口。路口西就是关帝庙。虽然不烧香拜佛,进去溜一圈还是不错的。

泰山关帝庙图片

从这个小门进去,穿过堂屋,从院子的台阶上去就能看到龙凤槐和古柏。

关帝庙,又称关帝祠,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时山西盐商常在此聚会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会馆。1983年重修,现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小庙的红墙青瓦被遮盖在绿荫之下,像个农家小院。

泰山关帝庙龙凤槐图片

站在凤槐边的我和站在龙槐旁的他也是由互不相识到相依相伴。

庙东院有一株古柏,墙外碣书“汉柏第一”。在拜棚门前两侧各立一棵国槐,称为“龙凤槐”或“鸳鸯槐”。相传是唐高宗、武则天封禅泰山时所植。左为龙槐,右为凤槐。历经千年,胸围合抱,铁干中空,呈龙盘凤舞的姿态,至今仍生机盎然。

一天门坊

从关帝庙拜棚的东门出来,踏上石阶向北走,很快就到了一天门坊。

泰山洪门景区图片2

踏上石阶开始登泰山,目标万仙楼。

此坊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李树德重建时题额“一天门”。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意思是人们由此渐渐进入天堂。

泰山一天门图片

以前的一天门坊是白底红字,现在变成蓝底红字,更加醒目了。

石坊的两侧各立着一块由明代人题写的红色大字石碑。西边为“盘路起工处”。东边是“天下奇观”。

据说,秦朝以前,没有人工开凿的盘道,古人顺着自然形成的古溪山脊盘旋而上,登泰山的路十分艰难。

据《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至峄山 ,召集七十余位鲁国儒生到泰山脚下,讨论泰山封禅的礼仪。儒生们说,春秋战国时代以前,君王们拜祭泰山时,都要用蒲草裹住车轮子,不敢损坏山上的草木土石,更不可能开山修路。秦始皇认为这是儒生们的迂腐之见,不加理会,并成为第一个下令修治泰山盘道的帝王。当然,不是阶梯式的石阶盘道。

到了汉代,汉武帝先后派遣1500人修治泰山山道,南天门以下的险要盘道(今十八盘)被称为“环道”,就是对盘旋而上的山道的形象称谓。当时修建的也不是阶梯式的石阶盘道。等到唐玄宗登封泰山时,征调了大批兵士役夫,造行宫,修盘道。直至唐宋时期,石阶盘道才基本形成。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曾对泰山石阶盘道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修治,现红门宫下的“盘道起工处”石碑,便是那次修治工程的纪念碑,当时已有了三个十八盘之说。

明代大规模修泰山盘道,除政治原因之外,还有着重要的经济因素。唐宋以来,来泰山朝山的香客日益增多,至明代,“合计入山者日八九千人,春初日满三万”。明政府为弥补财政支出,于正德十三年下令征收泰山香税,“岁入二、三十万”,史称“岳之有香税惟岱也”。 (在古代,泰山又被称为岱山、岱宗。)

清乾隆年间,有一次突击性修治(清高宗第一次登祭泰山之前),光绪八年、十二年,前后两次休整盘道,泰山盘道已基本完善。

至于“天下奇观”,在泰山上刻有这四个字的石碑不只这一处,看来这四个字最能表达人们对泰山的感叹之情。

“第一山”和“登高必自”石碑

过了一天门继续向上走,不远处又是一左一右两块大字石碑。左边为“第一山”,右边为“登高必自”。

泰山登山必自石碑图片

游客拍照把“第一山”和“登高必自”给挡住了,让这石碑显出一幅很有人气的样子。

“第一山”碑的作者是李复初,具体生平未详,明嘉靖年间曾任巡按山东监察御使,该碑落款为:“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偕参政吴章、张臬,副使张意、吴道南,佥事崔三畏登岱岳之巅书。

泰山红门石碑图片

“登高必自”石碑的旁边还有几块石碑,躲在角落里,备受冷落。

“登高必自”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指的是“登高从脚下开始”,其含义类似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另一个含义是《中庸》的“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其出处为《尚书·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字面的意思是:“如果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其含义为:“不要轻视人民的事务,要想到它的难处;不要苟安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险。慎终要从开头做起啊!”大多数人趋向于后者。然而,这句富含哲理的话对我们人生的指导和警示又何至于此。

“孔子登临处”牌坊

前面两块石碑的上面就是孔子登临处坊,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见“登高必自”图片)。原来是白底红字,现在成了蓝底红字。有一株老紫藤攀附在上面,春天开花的时候非常雅致。

此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由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造,嘉靖状元罗洪先题额和柱联:“秦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此联语于1967年被凿毁。

“天阶”牌坊

泰山天阶坊图片

”跨入天阶就步入了天堂“,如今,走进一个没有污染的环境中,对于我们来说可不就是进入了人间天堂!

孔子登临处后面就是天阶坊,为两柱单门式。明嘉靖年间建,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高应芳题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

红门宫和红门

过了天阶,就是红门宫,因岭南的崖上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年代无考,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重建,分为东西两院,以飞云阁跨路连接。西祀碧霞元君,东奉弥勒佛。东院有穿堂式更衣亭,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为茶室;飞云阁原祀观音大士,今为赏景台。

泰山红门宫图片

红门宫的朱墙、金字,就是明代风格。那个门洞就是红门,上面就是飞云阁。

红门宫是泰山中溪的门户,以其为中心的景区内集中了众多珍贵的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自飞云阁洞北望,林荫夹道,石级绵延。自古有“红门晓日”之景。清人赵国麟留诗:“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

小泰山

出了红门向北继续走,看到西边的山坡上有一个小门,门额上题“小泰山”。据说红门宫后有一巨石耸立,上刻“小泰山”。相传是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庙,旧时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国后庙毁,1985年重建。

泰山小泰山图片

小泰山庙并不起眼,起初都没注意到它。

出了红门后,茂密的大树像一把大伞,把雾霾都挡在了外面,空气一下变得清新了。眼前出现了一条蜿蜒的林间小道,游客不多,非常幽静。路的东侧有一条石涧,里面虽然没有水,但外形奇特的青黑色石头也很好看,后面将会揭晓它们的秘密。

小碑林

在“小泰山”的位置,自古就建有一座小庙祭祀元君像,以便让那些年迈体弱登不上岱顶的善男信女在此朝山进香,以求神灵保护。天长日久,门前的空地上就累积了进香石碑20余块,成为红门小碑林。

泰山小碑林图片

这就是任道熔书刻的《修泰山盘路碑记》,是这片小碑林中最高大的石碑。

小碑林北,有任道熔书刻的《修泰山盘路碑记》,俗称“泰山之碑”。此碑立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碑高2.83米,螭首高近1米,额题“皇清”竖列二字,碑文中说:去泰山顶40余里,6700级。与此碑并列的是《陈士杰修盘路记》碑,记录了泰山盘路保护的状况。

过去,在这些碑的上面压着很多石块(现在已经被清理干净了),这是泰山一带的民俗,叫做“压子压福”。过去,每当农历三月或九月,可以看到很多老太太头上带着树枝或带着花,意思是:头上戴朵花,媳妇来到家;头上戴个枝,回家抱孙子。

小洞天

小洞天在红门宫东北深涧内。这里片石如几,广12平方米,厚1.5米,南侧的圆柱石体上有明代泰安州事应甲题字和范广所属的“小洞天”三字,意为仙景。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自北而南有柳条、饮马、石峡三湾。

泰山红门景区桶状石图片

这些岩石一圈圈的节理,像木桶,也像树木的年轮。这条溪涧里到处都可见类似形状的土黄或青黑色的辉绿玢岩和花岗岩。

谷侧多圆柱形铁黑色巨石,横断面层层包裹,似枯木年轮,又似木桶的横断面。其中一个很大的桶状石上有明代文人单震蒙所书的“醉心”二字。关于醉心石还有一个传说。据传当年孔子曾在此饮酒赏景,为奇石和美酒所陶醉。

泰山中溪桶状岩石图片

看到这些奇观,我也是醉了。尤其是这些青黑色的岩石,使这干涸的泰山中溪光亮润泽起来,似有水刚刚经过。

据传这种石头就是汉代文学家枚乘所说的“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如今称为桶状或环状构造的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此处一壑曲绕,清溪碧潭,山林涧草,森森蔓蔓,别有洞天。

万仙楼

沿着奇特的青黑色石涧继续向北蜿蜒而行就到了万仙楼,我们此次红门游览的终点。

万仙楼是一座跨道门楼式建筑,明万历年间创建,是万历皇帝为了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殿内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增祀元君。现神像均无,殿墙四周镶有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

泰山万仙楼图片

万仙楼前得瑟一下,造一个托起泰山的假象,自娱自乐一下。

周围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据说他们还生了个儿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来也在泰山修炼,后来不堪众人的嘲弄,就和儿子搬到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去住了······故事很长,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泰山的神话故事很多,其中不乏方士、术士等讲给历代皇帝听的,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接踵而至泰山,祭祀、封禅、求仙问道,比如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民间效仿,也把这里看成无比神圣的地方,顶礼膜拜。如今,它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巨大的地质公园,随时等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欣赏和亲近他。

总体来说,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而且坡度很缓,登山非常轻松,收获颇多,非常愉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