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泰山天外村天地广场走走看看

离开泰山红门风景区后,我们坐公交车前往天外村。天外村是泰山西路的登山线路,它与红门中间只隔着一道山梁,因为这段环山路公交车禁行,所以绕了一大圈才到。也好,顺便浏览了一下市区。

这条线路的旅游景点除了天地广场、龙潭公园,还有龙潭湖、香油湾、白龙池、黑龙潭、阴阳界、无极庙、扇子崖、傲徕峰等。今天时间有限,就在山脚散散步,随便看看。

一下车,就看到公路对面这个开阔的大广场——天地广场,也叫天圆地方广场。地处泰山西溪谷口,为西路登山的起点,其址旧称“天外村”。

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的道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了这个“天圆地方”广场。古代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的设计创意便来源于此。

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全部用泰山花岗石材铺装。最上面是一个圆形广场,取“天圆”之意,下面为一个方形广场,取“地方”之意。

其功能上设计最巧妙的是:旅游车及售票亭都在圆形广场的下面。面对广场和站在上面时看不到它,既解决了旅游车停靠的问题,又不影响整体美观和上面的游客游览。其内圈为行车道,能同时停靠12辆旅游车,每小时发送游客8000多人,可满足旅游高峰期游客乘车需要。由天外村登泰山,既可乘车,也可步行。这里便是乘车上山的起点,然后沿盘山公路到达中天门。

泰山天外村天地广场图片

我现在站的位置就是泰山天外村天地广场的“日火山”图案处。

广场上最醒目的就是“天圆”和“地方”连接通道两侧的12根浮雕柱子,还有石阶中间斜坡上长27米、宽3米的以唐玄宗封泰山为内容的浮雕。柱子高7.2米、直径0.9米,上面雕着盘龙,代表从秦始皇至乾隆皇帝共12位亲临泰山祭告的帝王。

方形广场四周围有石制栏杆,栏板上镌刻着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元好问等42位历史名人咏颂泰山的诗辞文赋。

方形广场的中央,有一块红色大理石磨制的的巨型图案,那是1959年大汶口文化中出土的陶尊刻划“日火山”符号。其底部是山,中间是火,上面是太阳,是中国最早的图象文字,记录的是五千年前先民们在泰山顶上烧柴祭日的活动。

据说,此广场也是日常居民游憩的场所,晚间时分很多当地居民聚集到这里跳广场舞。

站在天地广场向西北望去,远处有一座看似很高的山峰,那就是傲徕峰最高点(978米)的所在。之前,我一直以为是玉皇顶,没想到相比之下,它比玉皇顶(1545米)低了接近600米。你看它,犀利峥嵘,欲与“玉皇”试比高的样子,难怪民谚有云:“傲徕高,傲徕高,近看与岱齐,远看在山腰。”

泰山傲徕峰图片

正前方隐隐约约的山峰就是傲徕峰,下面就是石峡园的一角。

傲徕峰东北面斜坡上突出的小尖顶就是扇子崖。在重力垮塌作用下,崖壁十分陡峭,远观如扇,故而得名。据说,傲徕峰的东南绝壁下有个月亮洞,泉水从洞顶向下滴流,冬天会结成冰柱,直至春来,像个水晶龙宫,不知将来可有机会亲眼目睹。

泰山天外村石峡园图片2

阴凉的树林,清澈的涧水,真是夏日乘凉休憩的好地方。

从天地广场下来,东面树林里的小路直达石峡园。在路口的树林里,当地人正忙着打井水。走进一看,原来这里有一眼泉水。别看河里干涸,泉水还不少,而且很清澈。

泰山石峡园大家泉图片

井旁的石头上写着“共同遵守-大家泉-生活用水”提醒大家爱护它。我也帮忙打了一桶水,真清,真想喝一口。

石峡园是泰山世界地质公园著名遗迹点之一,就在地方广场东侧。站在广场边上,能看到一块巨大的裸露的、带花纹的石头,而且整条深涧的底部都是这样的石头。青色的石块表面有一条条白色、黄色、深红色的线条,像是流水的痕迹。

黑龙潭水库没有放水下来,此时涧里只有很少的积水,颜色似墨汁,石块都裸露在外,像一条青龙的脊背蜿蜒匍匐在那里。或许是留恋那许久不见的河水,才将水的印记刻在了自己的身上,来表达对“水姑娘”的爱慕之情。

泰山天外村石峡园图片

泰山天外村石峡园里,大大小小的石头躺在深涧里,等着雨水的清洗。

走过横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拾级而上就是冯玉祥先生的墓,掩映在苍翠的树林中。1948年在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后,遵照其生前意愿,于1953年10月迁葬至此。

泰山天外村大众桥图片

大众桥横跨在石峡上,对面就是冯玉祥先生的墓地所在。

冯玉祥先生曾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次在泰山隐居,据说,大众桥就是为其隐居泰山期间所倡建。

冯玉祥墓地图片

走到石阶的尽头就是冯玉祥的墓。

桥头向北有条石板路,从这里可以到龙潭公园游览。路上看见很多提着空水桶过去,或推着满满几桶水回来的市民。据说,泰山黑龙潭北面的长寿泉水是最有名的,一天到晚都有市民去提水。

泰山天外村龙潭公园图片

左边就是龙潭公园,一直延伸到山脚那边。

时间差不多了,下午还要赶火车回青岛,就游览至此。待到更好的时节,准备更加充分后,再到泰山来细细游玩。再见泰山,泰山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