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柳是杨柳,其枝条柔软下垂,叶子狭长而青绿,开黄蕊花,子上有白絮。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里就有关于杨柳的记载,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诗中用杨柳代表春天,同时也表达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古人在送别亲友时,有折柳相赠的风俗。原因之一是“柳”与“留”谐音,有“留恋”之义;其二,柳枝细长,有“情意绵长”之义;其三,柳条相互倚靠的形态,有“依依不舍”之义;其四,杨柳扦插易活,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有“事事顺利”之义。
关于“折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乐府诗集·折杨柳歌辞》中。诗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用折柳表达自己不急于离开的留恋之情。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也提到了《折杨柳歌辞》,还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雍陶在《题情尽桥》中:“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可见“折柳”的用意为“惜别”和“思念”。
唐朝诗人受这一风俗的影响很大,在送别诗里有很多借柳抒情的诗句。比如,施肩吾的《折杨柳》,白居易的《忆江柳》等等。其中雍裕之的《江边柳》用意较有新意:“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有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并没有折柳赠别,而是希望柔韧的柳丝绵绵不断,把情郎的船儿系住,这样就分不开了。
古人送别多在城外的十里长亭、桥上或者江河渡口,可以想象,那里通常生长着杨柳,而且留下很多被折断的痕迹。 有诗为证:“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参考:《本草纲目·木部·柳》
跟随主人公的脚步旅游
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