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丽江古城不远的西北方有一座双峰山,比狮子山高大很多,山上绿树覆盖。海拔2676米的峰顶上有座望雪亭,站在其中可以俯瞰东面的古城和西面的新城。山脚下有个公园,其中有清澈的泉潭,碧水如玉,此山便是象山,这玉泉就是黑龙潭。
2016年11月24日这天,天气晴朗,我们准备到黑龙潭公园的玉水边走走看看。客栈的小老板告诉我们,可从玉缘桥下沿着玉水河徒步前往,也可以坐公交车在教育路边的黑龙潭站下车,再走一小段路就到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步行到玉缘桥,看了看玉河,然后坐公交车前往。
丽江的公交线路多,票价多为1元。如果没有直达车,可到古城口、七星街、白龙广场转车。3、4、8、28路公交车都到黑龙潭公园,非常方便。
入口牌楼
来到公园门口的时候已经是早上9点半了,光线还不是特别强烈。眼前的大门是一个明清风格的三楼式青瓦牌楼,三间四柱,其上斗拱飞檐,青瓦红柱,檐下绘彩涂金。门口蹲守着四尊石狮子,据说它们过去守护在木氏土司衙门前,1966年被迁到这里“守护”玉泉。
黑龙潭公园旧名玉泉龙王庙,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六十年、光绪十八年进行过重修。龙神祠是黑龙潭公园内的主要建筑,因获清嘉庆、光绪两朝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后改称黑龙潭。
已缴纳80元古城维护费的游客才可从正门进入,游览园内的古建筑——龙神祠、得月楼、锁翠桥、玉皇阁等,或登山至峰顶望雪亭眺望。我们只想随便看看,就没进去,于是改道朝黑龙潭外围的小湖边走去。
东巴文化博物馆
回到教育路,向北走不远右拐即可到达湖边。路口左侧有个挺有特色的小院子,原来这里就是东巴文化博物馆。据说这是云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游客了解丽江民族文化的好地方。
对博物馆饶有兴趣的我自然也进去看了看,了解了一下纳西族的历史、纳西先民创造的东巴文化,欣赏了一番最原始的艺术——东巴象形文字。为了节约时间,我用平板将大部分图文介绍和实物展品拍了下来,等到日后慢慢研究。当然,这项工作也用了接近1个小时时间,而且是分两次完成的,也就是先拍一部分,然后去湖边游览,回来再拍另一半。
碧绿的黑龙潭水
虽然不知道门内的湖有多大,犹如玉泉的潭水有多美,但门外的这部分湖的面积也不小,景色也很美。水草和岸边的绿树将湖水映照成碧绿色,有的湖水平静得像面镜子,将树、象山和石拱桥倒影其中,有的被落差不大的水流激起一阵阵涟漪。就在那树顶之上,积着白雪的玉龙雪山和绕在山腰的云带也是清晰可见,真美!
这里的地势北高南低,几个小湖高低错落地分布着。个别湖水略显浑浊,大部分清可见底。一股股水流从缺口处向另一个潭中汇流。大的缺口处架设着石桥,小的只是放着几块大石头,任由潭水从石缝穿过后落下。
这边的环境很优美,没有太多的建筑,植物围绕在湖边,湖水清澈且平静,噪音和灰尘被绿化带隔离,落水声和鸟鸣声合奏成自然界的交响曲。走在林间小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站在石拱桥上,烤一会儿暖暖的太阳,望望远山,默默地抒发一下感情,真舒畅!
有人说站在古城大石桥下或黑龙潭边可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到过现场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儿,玉龙雪山高度5596米,从黑龙潭至玉龙雪山山脚有十多公里路程,真不知道这山是怎么倒影进去的?可见这是艺术加工后的结果。
潺潺玉水入古城
据说玉泉水源于玉龙雪山,恩泽大研古镇。在丽江古城建城之初,木氏土司就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来规划城中水道,泉水一分为三,即西河、中河和东河。清代,木氏土司开挖东河,把中河水东引入城,三水入城,穿街过巷,又分为无数小渠与潭泉相连,密如蛛网的水系遍布全城,才有了如今丽江家家门前流活水,户户垂柳拂屋檐的景观。直通古城的水渠被称为玉河、玉水河或玉泉河。
林间老藤
走到最北端的一个小湖边时,看到岸边的树上缠满了老藤,不知道它们在这里已经生长了多少年头了,根根粗大。在树间穿插盘结的藤蔓已经搭成了藤桥,诱发了我未泯的童心。于是,幻想着自己正在森林中小心翼翼地踩在藤桥上前行,有时在粗藤上爬行,有时吊在垂直的长藤上攀登,有时······就这样,像孩子般玩乐了一会儿,也结束了今天的游览,然后返回博物馆,完成剩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