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一海水浴场至栈桥的滨海风光

今天(2016年6月14日)早上起来,看到天空上浓云密布,像是要下雨的样子,但云还是很高,一时半会儿下不起来。于是,按照计划到青岛市南区,从第一海水浴场沿着海边一直徒步到栈桥,然后北行,沿途观赏一下德国建筑,再前往中山路,看看百年老字号商铺的招牌,还有黄渤主演的《青岛往事》里的劈柴院。

我们五点钟就起床了,准备就绪后约六点钟出发,乘坐372路从惜福镇前往李村,再换乘368路公交车,大约八点十分抵达青岛市第一海水浴场。其实,路程不算太远,主要是车速提不起来。红绿灯多的地方,汽车就像在散步。

在青岛中山公园西南角的小西湖站下车后,沿着延安一路向西南走,再走一小段文登路就能看到汇泉广场西边的停车场。从旁边开满商店和餐馆的小街经过,视野一下就打开了。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图片1

对面朦胧的海岬就是汇泉角,那栋高楼就是东海饭店。

穿过南海路,站在路边环视一周。汇泉广场的北面,青岛市中心榉林公园太平山上的电视塔在浓雾中若隐若现;海湾东面有一个延伸至海中的长形海岬(汇泉角),朦朦胧胧的,几栋高楼像傻大个似的立在路边,显得有些突出;南面,灰蓝色的海水推着白浪一波波地冲击着沙滩;西面,小鱼山的八角“览潮阁”和六角“碧波亭”清晰可见,不知此时哪位正向这边眺望?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图片2

沙滩上,海豚雕塑孤孤单单,没有人围观。对面小鱼山上的八角亭里可有人否?

空气湿冷,还有点儿粘,有点儿海蛎子味儿。第一海水浴场里的人不多,沙滩显得有些冷清。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器具,准备接待游客。一些不怕冷的或在海里游泳,或光着背坐在沙滩上。角落里,有的在打沙滩排球,有的在健身器械上锻炼。

虽然天阴且有雾,但对于徒步者来说,还算是个好天气,不必顶着烈日,出着臭汗,而且朦胧的景色也有梦幻般的感觉,别有一番情趣。

说起汇泉湾,真是有故事可讲。德国强行租借(实为占领)青岛后,选中了汇泉湾和青岛湾这一大片风水宝地。他们把汇泉湾(从汇泉角至小青岛)规划为居住和休闲娱乐的地方,并在汇泉角上建炮台从东面防护海面,在小青岛上派兵驻守,从西面扼守,真是用心良苦。

德国人的居住地就在环境优美的八大关一带。起初,他们在海边建练兵场和训练用的跑马场。后来,把汇泉湾建设成了综合运动场和休闲娱乐场。有赛马、高尔夫球、棒球、网球、曲棍球、射击场,还有海水浴场。尤其是赛马活动,一直断断续续地延续着,直到1947年停办。

2003年,整个汇泉广场被重新规划,路北的草坪现成为青岛市民放风筝的主要场地。每年四、五月份的周末或节假日,风筝爱好者们常来这里放风筝,成为一道景观。

如今,汇泉湾一带仍然保留着德国人当初的功能——休闲娱乐,而主人早已变成了中国人。还有一些德国建筑仍然保留着,只是功能变了,成为参观的对象,成为风景中的点缀。

青岛红礁石图片

这就是美丽的青岛红礁石,是汇泉湾一道独特的景观。

走在第一海水浴场西面的木栈道上,一眼就看见了红礁石,它是青岛南岸的一大特色,而我们之前徒步过的崂山东面沿海一线就没有。干的红礁石像黄土块,湿的像红泥巴,与清冷的海水相对,一冷一热,有点儿冰火两重天的意境。被海水冲刷的礁石上还粘满了小牡蛎,有的壳已被敲开,露出珍珠色的内壳,星星点点的灰和白,像是镶嵌了一片黑白珍珠。

青岛汇泉湾黑松图片2

看这棵黑松,树干粗壮,树皮灰黑,枝叶伸展得像一把大伞。

走出木栈道,踏上向西延伸的步行道。一路上,左边有红礁石相伴,海浪拍打着它们,溅起一片片水花。右边是延绵不断的黑松林,苍劲的青松或成片聚集在坡上,或有那么几株脱离集体,倔强地生长在礁石的缝隙中。有的直挺挺的,有的歪着头,有的扭着腰,有的弯曲着枝条像是在翩翩起舞。

青岛汇泉湾黑松图片1

红顶房子在苍翠的黑松掩映下也显得格外醒目。

德国侵占青岛后,相继在沿海各岬角、坡岸营造海岸防风沙林带,汇泉湾北侧也逐年栽植黑松。如今,这里已形成了一片茂密的黑松林。别看它们身材并不高大,树干也没那么粗壮,但却在这片海岸上担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防风卫士。

在这片黑松林中,还有好几个旅游景点,比如鲁迅诗廊、海产博物馆、海底世界、海兽馆、鲁迅公园。我们今天只是路过,没有进去看。

青岛汇泉湾图片1

前面就是海产博物馆、海兽官、水族馆。

绕过鲁迅公园西门就看到了一条柏油路,这就是琴屿路,沿着它向西走,就是小青岛与大陆相连接的防波堤,入口的右边就是海军博物馆的西门。可以看到里面停放的军舰、飞机等。

青岛海军博物馆图片

海军博物馆里的飞机、舰艇等排列在草坪上。

今天的浪不算大,就看不到惊涛拍岸的壮观景象了。雾中的小青岛朦朦胧胧,上面的灯塔若隐若现。

小青岛图片

浓雾中的小青岛朦胧如传说中的仙岛。海浪拍打着防波堤,掀起一阵阵白花。

小青岛原是陆地的一部分,在海浪长年累月的冲蚀雕凿下,渐渐与陆地分离,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德国人称其为“阿克那岛”,占领期间曾派兵驻守。日本占领青岛后,称为“加藤岛”。而当地居民则习称它为“小青岛”,青岛之名便由小青岛而来。浪漫的文人觉得小岛和防波堤连在一起像一把古琴,又给它起了“琴岛”这么个雅称。

小青岛北面的海湾就是青岛湾,栈桥就在那里。但从琴屿路不能直接到那里,必需回到莱阳路,沿路向北走,再从盛世码头这条小路进去,向西走到滨海步行道,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可到栈桥。

青岛栈桥图片2

浓雾中的栈桥

青岛湾在明代中叶就是繁忙的商贸港口。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设防,青岛湾开始具有军事功能。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在这里建造了很多中世纪风格的德国建筑和城市景观,并把青岛湾建设成为具有殖民地色彩的商业中心。

20世纪初,随着大、小港码头的建成使用,青岛湾的港口作用逐渐减退,开始向游人开放。如今,它既是青岛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春秋在礁石上撬海蛎子(牡蛎),在海滩挖蛤蜊,夏天在栈桥和堤坝上散步,冬天在海边喂海鸥······

青岛栈桥是青岛湾上的一道特色景观,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后经德国人改造并延长到350米。

栈桥曾经有过很多名字,海军栈桥、前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它和另一座被称为“衙门桥”的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是青岛最早的码头。

关于栈桥的历史这里就不赘述了,读者可查阅相关的资料。

接下来,离开栈桥,前往中山路。另见“青岛中山路的老字号与德国建筑”。

相关文章:
2 Comments
  1. 青岛,又名琴岛。一走进小青岛,看见一琴女在拉琴,古时蒙珑清晨可闻琴声而得名,是吗?

    • 关于琴岛的确切来历已经无从考证,但也无需考证。人们喜欢她,所以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并为她转述着美丽的传说。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