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山路的老字号与德国建筑

2016年4月14日早上,离开栈桥,穿过太平路,从青岛日报社西面的安徽路向北走不远,就看到前方路口两边各有一座欧式建筑。走近一看,右边是“邮电博物馆”(胶澳邮政局旧址),左边的是“海之旅宾馆”(亨利王子路理发厅旧址)。

青岛德国建筑群图片1

左边是亨利王子路理发厅旧址,右边是胶澳邮政局旧址。

虽然这附近有很多低层的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但这两座楼却格外醒目。一是因为它们的颜色在周围一堆灰灰白白建筑的对比下显得格外突出;二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的确很特别,窗户、阳台、屋顶以及墙面上的装饰都很讲究,色彩搭配得也很和谐;三是占据了有利地形——十字路口,无遮无拦的,不想看到都难。

左拐过马路,沿着海之旅宾馆南面的广西路向西行进,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区分局(侯爵庭院饭店旧址)楼顶上那个绿色的、圆嘟嘟的屋顶跳入了眼帘,它竟然让我联想到了“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可笑的大肚子。可惜,几棵大松树挡住了房子的大部分,欣赏不到它的全貌。同样也处于十字路口,这栋楼就不那么引人注目。如果不是那个屋顶,我就错过了。

青岛德国建筑群图片3

左上角是冬天的侯爵庭院饭店旧址,树叶掉了还能看见全貌。

侯爵庭院饭店旧址西墙外就是浙江路,沿着它一直北行,就可以抵达青岛天主教堂(旧称圣弥爱尔教堂)。

沿途能看到很多红顶黄墙的欧式老建筑,能感觉到这些都是普通的住宅楼,外形不算特别。有的墙皮能看出斑驳脱落的痕迹,电线像蜘蛛网似地交叉着。不过相对它们对面的新楼而言,这些沧桑的“老外”也算是一道风景。在它们中间,也有被照顾得很好的,比如下图中的养老院(曾为张勋故居)。被重新粉刷和整修过的外墙和屋顶,看起来就像一个整容后的老太太,又焕发了青春。

青岛德国建筑群图片5

仰拍的张勋故居一角,现在是家养老院,院子里绿意盎然,环境很好。

当我们来到浙江路与湖北路的交叉路口时,看见西面(就是湖北路上)有一栋红顶黄墙的欧式建筑,两层带阁楼的小房子在高楼的包围之中,尖尖的屋顶也没能使它增高多少。不过倒显得有些娇小可爱,而且相对旁边的傻大个,它显得雅致多了。这栋楼就是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又名水师饭店)。

青岛德国建筑群图片4

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又名水师饭店)

沿着浙江路继续北行,正前方天主教堂的尖屋顶和上面的两个十字架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于是,我们加快了脚步,以致于路过安娜别墅旧址时,它那新涂的水泥色外墙从眼前晃过后,才扭过头来看了一眼,也没怎么停留,就前往教堂广场去了。

青岛德国建筑群图片2

天主教堂的西面那栋房子就是圣心修道院旧址(又叫‘圣神院’),也是当时的女子寄宿学校。

广场挺大的,有好几对新人穿着婚纱、礼服正在拍照,看她们那甜蜜的样子。虽然今天天阴,且有些凉,但那一堆堆的爱情火焰正在这里燃烧,感觉暖融融的。

青岛德国建筑群图片6

左边那栋楼就是圣言会会馆。一对对甜蜜的伴侣正在教堂广场留下爱情的见证,祝他们幸福!

今天是星期二,教堂弥撒的时间(平时每天早6点平日弥撒,周日8点-9点主日弥撒。)已经过了,游客正买门票进去参观。我们在广场游览了一会儿,被街角一个蓝色门面的咖啡馆吸引住了,走近看了看,里面没有什么客人,服务员正站在吧台前聊天。正等着咖啡的香气飘散过来时,发现了旁边墙壁上有点儿意思的涂鸦,也感觉到广场西面这条肥城路似乎有些不同。

青岛德国建筑群图片8

左上角的那个咖啡馆就在圣心修道院旧址那栋楼的西南角。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个拐角遇到了他们的爱情?

这是一段与中山路相接的下坡路,路边的咖啡店、餐馆、礼品店的装饰还挺时尚的,与这里的欧式风格和谐了很多。这边有两个胡桃夹子木偶兵守在门口,那边有一个纹身的大白在路口招摇,还有五颜六色的小礼品挑逗着你的购买欲。这边的招牌上写着“邂逅”,那边却在“玩啤郎”。有浪漫的情侣,也有自在的单身狗。

青岛德国建筑群图片9

这里是肥城路与中山路的交界口,纹身的大白就在路口的店面前,瞧这可爱的大胖子,纹了身,也唬不住人。

沿着中山路向北走,一路上有好多老字号的招牌。为什么要加上“招牌”呢?因为,或许有的还在经营着上百年的老生意,或许有的已经改变了经营项目,或许只是这些老建筑和招牌被保留了下来。不过,也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件事。外地游客到这来看历史,本地人来怀旧,各得其所。

青岛中山路图片1

如今的中山路老房子虽然已经旧貌换新颜了,但仍然掩盖不住它那沧桑的气质。

终于到了劈柴院,这个非常普通,也带着点儿心酸味道的地方——这个门额上刻着“1902”的百年老院子就是那个艰苦岁月的见证。站在路口,让思想穿越到一百年前,在这个卖劈柴或用劈柴盖的大杂院里,穷苦的人们在艰苦地讨生活。相比之下,对面那个坡上和中山路南段,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生活的人富裕、安逸,甚至奢侈,这些不仅暴露在建筑上,还反映在各种配套设施上,比如医院、邮局、理发店、饭店、俱乐部等等。

青岛中山路图片2

青岛中山路的老字号,从外墙的数字标记“1891春和楼”、“1902劈柴院”、“1924亨德利”看出它们都已过百岁了。

如今,劈柴院不再是当年那个贫民窟,而是被改造成了旅游景点,也是休闲、娱乐和享用美食的场所。一进门,先买点儿诱人的小吃解馋,然后到里面的山东大戏院看看。据说,后来成为相声大师的马三立先生曾经在这里做过“撂摊”的穷苦艺人。黄渤主演的《青岛往事》里的少年满仓就是被劈柴院里的一位“撂摊”的杂耍艺人收留了。

青岛中山路劈柴院图片

这是青岛中山路劈柴院里的小吃街,品种很多,样子很诱人。

这一路走来,从安徽路到中山路,从豪华的欧式建筑,到结构简单的中式劈柴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中外文化、一百年前和现在、落后和先进的对比,在我内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但是,我想先放下对侵略者的仇恨,抛开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厌恶,也收起对当时那些贫穷软弱的国人的怜悯,看看眼前,并展望一下未来。

不管是外来的入侵者,还是本地的受害者,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只是前者选择了卑劣的手段,后者选择了暂时的隐忍,最终是强者掌握话语权。

青岛德国建筑群图片7

这张地图上标注的是青岛中山路及其附近街道上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建筑,可以从当时的选址和规划看出老外们很会享受生活。

通过观察德国建筑的外观、功能和布局,这些被保留下来的百年老建筑也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一个绿树成荫的街边,有一个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的院子,里面的房子修建得像童话里的城堡,有很多大窗户,通风和采光都很好,人们就住在其中的一个个房间里,虽然不算大,设施齐备,够用就好。早晨,推开窗户,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温和地撒在脸上,轻轻呼吸,清新的空气里还带着花香。然后,人们或出去锻炼身体,或到教堂祷告,或在厨房里做早餐。一切准备妥当后,送孩子到附近那个冬暖夏凉的学校里上学,自己去上班。晚饭后,一家人在夕阳的余辉中散步、说笑。周围有警察巡逻,时刻保护着居民的安全。不远处有邮局,可以给远方的朋友寄点儿特产。周末,到海边或公园里游泳、野餐、放风筝······

从这些建筑也看得出德国人的确很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他们注重房屋的质量和外形的美观,不仅住着舒适,看着也舒心。他们把军事、生活、休闲、商业规划建设在不同的区域,互不干扰,可见他们很重视生活环境的舒适感。在生活富裕的今天,舒适感不也是我们的追求吗?不同的是,一百年前的德国人选择强占别人的土地,而我们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应该更加珍惜才对。

小贴士

  • 山东大戏院旧址(建于1930年)中山路97号
  • 胶澳邮政局旧址(建于1901年)安徽路5号
  • 亨利王子路理发厅旧址(曾经叫过巴特曼商厦)(建于1905年)广西路27号
  • 侯爵庭院饭店旧址(侯爵庭院饭店)(1910年/一说1906年)广西路37号
  • 青岛天主教堂(旧称圣弥爱尔教堂)(建于1931年-1932年)浙江路15号
  • 圣心修道院旧址(又叫‘圣神院’)(建于1901年)浙江路28号(就在天主教堂西边)
  • 圣言会会馆(建于1899-1902年)(西北侧紧邻圣弥爱尔大教堂)
  • 张勋故居(建于1911年-1912年)浙江路9号
  • 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又名水师饭店)(建于1901~1902年)湖北路17号
  • 安娜别墅(1901年建造)位于浙江路26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