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逛惜福镇集市的时候,就发现了这种样子像窝窝头、个头更大的、灰土色中夹杂着小黑点的奇怪食品。不知道叫什么?市场上卖这种东西的只有一两家,心想:不会是一种带有特殊味道的食品吧,就没敢尝试。
喜欢挖掘当地特色的我并不甘心。通过了解,知道这是一种叫做“萁馏”的青岛传统食品,也是一种背后蕴藏着故事的美味。
今天,当我经过一家萁馏专卖店时,心想:能靠经营一种食品而支撑起一个门面,那么它的口味不会很怪,属于大众能接受的口味,而且,要想深入地了解它,一定要尝一尝。于是就花三元钱买了一个。热情的大姐知道我是第一次吃,还给我普及了一些相关知识:“很好吃,里面只有大豆和地瓜干,有点儿甜味,而且不加水,用石磨磨的豆沫,是绿色食品。”
回到家后,我先闻了一下。初闻时,有种淡淡的豆香和地瓜香,仔细品后,两种香味竟然混合出些许大枣的香味,立马就勾起了我的食欲。掰了一块放入口中,虽有些粗粗的颗粒,但很柔软,一点儿不粘牙,还略带些甜味,清香可口。即使是吃不惯豆浆的人也能喜欢,因为地瓜似乎把豆子的特殊味道化解了。
当然,品尝美食,并不只是为了讨好我的胃,还要让我的大脑兴奋一下——通过它背后的故事,了解当地的民俗。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农历新年“滚萁馏”是青岛乡村一带的习俗。为什么是乡村而不是城市呢?因为城里没有制作萁馏所必需的石磨和石碾子。
据青岛当地的老人们说,在过去经济困难的时期,普通家庭别说平时,就是过年也吃不上白面馒头,到了春节,能吃上萁馏就很不错了。记得那时,到了冬天,村里的小媳妇们会穿着厚厚的棉衣,抱着大盆地瓜干去排号等着“掐地瓜干”。孩子们则围着碾子转啊转,给他们一个地瓜干吃,就高兴得不得了。后来生活改善了,“萁馏”被渐渐遗忘了,村里的碾子和石磨也被废弃了。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原生态、绿色食品的追捧,一些商家发现了商机,开始将这种传统食品回归人们的餐桌。尤其是青岛本地的老年人,他们不仅出于健康的考虑而食用这种粗粮,还有念念不忘的老味道背后的怀旧情怀。
如今,古老的石碾、石磨被商家搬到了店里,作为招牌和宣传的工具,成了宝贝。原来比白面馒头“贱”的萁馏也翻身了,身价“贵”了。店里制作的萁馏不仅零售,还向农家宴批发,不愁销路。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萁馏的制作过程,看看它是不是名副其实的健康食品吧:
- 选择有面儿(即又沙又甜)的地瓜去皮后晒成干,这种地瓜干做成萁馏之后口感偏甜,更附合大众的口味;
- 将黄豆用温水泡12小时以上;
- 掐地瓜干:就是将地瓜干用石碾碾碎,成为做萁馏的主料之一。
- 磨豆沫:将泡好的黄豆放到石磨上磨成豆沫,而且在磨制过程中不能加水,以保证原汁原味,营养成分不会流失,质地更加细腻,也能与碾碎的地瓜干充分混合成面团;
- 揣【tuán同‘团’】面:就是将碾碎的地瓜干和磨好的豆浆沫按照一定的比例揉成面团;
a.有的凭经验,有的按照三斤豆沫、两斤地瓜干的比例混合。
b.揣面时必须朝同一个方向搅拌,手上的力道要足,这样做好的萁馏嚼起来才会更筋道。
c.有的还在其中混合些菜叶、板栗。 - 将搅好的面称重,以保证每一个萁馏的大小均等;
- 滚萁馏:就是将称好的面团捏成窝窝头的样子,但比窝窝头大很多;
- 放在蒸锅里蒸,水开后50-60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