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风景区兴坪段素有精品画廊之称,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人们不远千里而来,或在步行道徒步,或在江边骑行,或乘坐竹筏漂流,或登上老寨山眺望,想要尽览那里的秀美山川。而我们就准备今天下午前往兴坪,从古镇徒步至九马画山,去看看夕照下的大河背(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图案)、黄布倒影和画山上的“骏马”。
来到阳朔汽车北站,坐上至兴坪的中巴车。车上游客不多,虽然还有很多空位,但仍然按时发车。车子穿龙脊山隧道,过阳朔大桥,途经福利镇,再到兴坪古镇。暮春的和风拂面而过,一路欣赏着山间田园和盛放在路边的洋紫荆花,时而与同车的本地姑娘聊聊天,不知不觉就到了兴坪。
兴坪古镇
今天时间有限,虽要从古镇经过,但并不打算游览古镇。由于从兴坪汽车站至九马画山约5公里路程,最后一班回阳朔的中巴车是19:00,我们必须在此之前返回汽车站,所以只能顺道观赏沿途风光,而无暇游览其它方向的景点了。
兴坪,北距桂林53公里,南距阳朔县城25公里。原名熙平,后来被讹传成了兴坪。三国时期,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它就是吴国的熙平县治地,治所设在狮子嵅,管辖着阳朔一带。隋代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熙平县,改置阳朔县,治所迁往阳朔镇,这里仅作圩集,即兴坪圩,圩场就是古镇西面的“溪河圩”。
兴坪古街是一条长一公里多的石板街,两侧砖瓦结构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走到长长的老街尽头后右拐,从一段热闹、狭窄的街道中穿出,便来到了开阔的漓江边,兴坪古镇的古渡码头就在左侧。
岸边停靠着游船,江面上穿梭着竹筏,搭载着乘客的电瓶车躲避着来往的行人,游客们正在灿烂的阳光下游玩,眼前一片繁忙景象。而我们则急于前往江边步道,一路浏览至九马画山,然后返回古渡码头看兴坪夕照。
这条徒步线路上除了象形山外,还有一些山水相映成趣的自然景观,有的可谓是闻名遐迩,如1999年版贰拾元人民币背景图案上的大河背风光、黄布倒影、僧伲斗(逗)嘴、罗汉晒肚、七仙女下凡等。江边步道的起点在厄根底码头,终点在九马画山。
大河背风光(20元人民币背景图案)
古镇村头左侧的那座临江的高山就是老寨山,今天没有时间爬山,就走右边的路前往步道。从乾元桥(滨江桥/小河背桥)过兴坪河(古称熙平河,亦名永乐水),先到距古镇约一公里的20元人民币背景图案观景台。
漓江流经兴坪,在小河背村和古镇旁来了一个急转弯,然后撞到老寨山脚,划出了一个椭圆的弯道,还在湾内拐出了一大块平地,那就是大河背,其秀丽风景被印在了20元人民币的背面(就是图案左下那片凤尾竹所在的地方),成为了有名的“钱岛”。不过,要想将大拐弯尽收眼底,就要登上老寨山山顶,在友好亭里俯瞰。
观景台不大,栏杆边挤满了拍照的游客。好不容易等他们让出一点空隙挤了进去,但此时阳光太明媚了,又是逆光,而且今天的漓江水浑浊,倒影不佳,景色有些美中不足。于是,勉强拍了几张就离开了这里,等返回时再看看夕照效果如何。
罗汉山、朝板山、鳌鱼山
左下方也有一个码头,从旁边的台阶走下去,想站在岸边观看北面的罗汉山、朝板山和鳌鱼山。距离有点远,角度也不太好,再加上茂盛的凤尾竹挡住了右边的视线,只看到角落里挤着好几座石山,分不出谁是谁。
待走到近前,才看清了罗汉山的“大肚皮”——面对漓江裸露的岩壁,此景俗称“罗汉晒肚”。公路从朝板山和罗汉山之间通过,再经过罗汉山西麓的山崖向北。这段路古时称为佛子厄,是九马画山至兴坪古镇的通道。
山崖边建有观景台,下面还有一个竹筏码头。站在这边可近距离地观赏朝板山。只见其西侧悬于漓江水面,山脚临水处微微前倾,使得石山看起来略向后弯,的确很像古代大臣们上朝时手里拿的朝笏。山顶上覆盖着一小片植物,像头发或古代男子的发冠,于是又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位正在面江沉思的诗人。
至于旁边的鳌鱼山,由于距离太近,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即便是站在远处也看不到有趣的“僧尼逗嘴”或“僧尼相会”景观了,因为江水浑浊如黄汤,难见倒影。可见,桂林山水虽美,但很多景观需要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角度来欣赏。否则,一堆山头看上去似乎都差不多,少了很多乐趣。
黄布倒影
接下来,我们将要走进20元背景图案的画面中去。走出这段山间公路,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幢幢客栈的小楼。再继续走不远,公路对面有个篮球场,旁边有一条较宽的土路,似乎可通往江边。沿着它走下去,果然找到了厄根底码头,并发现了北面的步道。
关于“黄布倒影”和“七仙女下凡”景观的确切位置,心里有些纠结。导游图没有明确标示,文字资料里也是说法不一,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们位于九马画山至朝板山这一段。一说在20元背景中元宝山的位置,即镰刀湾北面;一说在九马画山以南半里多的黄布滩上。本以为江边会立着景观介绍牌,结果还是没找到。
后来发现,可能有人把黄布倒影和黄布滩搞混淆了。前者顾名思义应该是江边的一座岩壁呈黄色的石山,而且关于它的传说也说它是一座石山。后者则与水底的颜色有关,据资料上说,这段江底有块米黄色的大石板,长、宽各数丈,恰似一匹黄布平铺在河床之上,黄布滩由此得名。
徒步江边时,据我观察,从大河背东面的镰刀湾转过去,西岸矗立着一座挺拔的石山,临江的石壁色彩斑斓,夕阳之下呈现为淡黄色,吸引着来往游客注目观赏,这或许就是那座山。只可惜今天没看到倒影,不能确定,而那浑浊的江水倒是像一长块随波荡漾的黄布。
七仙女下凡(也叫七女巡江)
就在上面说的那座大山的北面临江处,有数座形态各异的石山,很像资料中说的“七女巡江”。据传说,它们是由留恋这里的美景而不返天庭的七仙女变成的。资料上关于朱壁滩位置的描述与这一段江滩也比较符合。
向北再行走一公里多,又有一滩,滩边碎石铺地,岸边停靠着很多竹筏。再看西岸,几座相连的石山,临江石壁上图案丰富,似小鹿、小马、人物、鲤鱼、蝌蚪等等,令人产生有趣的联想。据说在黄布滩旁的山壁上有一岩石,岩头斑纹像匹大黑马,人们说它是画山九马的落后马,难道就在这几座石山中?
眼下顾不上找这匹落后马了,还是加快脚步继续前行吧。沿着沙洲背后的步道,踏着凤尾竹的落叶,从折断的竹枝下穿过,转过前面的那道弯,眼前豁然开朗。视线越过对岸的凤尾竹,从左向右、由低向高扫过如龙脊般连绵起伏的石山,停留在了高耸的画山之上。
九马画山
画山是阳朔名景之一,也是漓江石壁景观的典型代表,西面临江的峭壁如削,高、宽约百余米,壁上彩纹纵横交错,远观如画屏。面壁细观之后,可辨认出群马形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所谓“九马”是多的意思,并非实际数字,但凭观者想象。至于发现得越多就越聪明一说,也只是为了增添吸引力和观赏乐趣。
20世纪中期以前,山下濒水处建有画山公园,筑有展画亭。后因江水冲刷,公园地面流失殆尽,山脚浸在江水中,形成石壁直立江中的状态。
此时的东岸,偏西的太阳将阳光斜射在画山上,光线柔和,岩壁石纹黑白分明。漓江,石山的阴影将它遮罩,颜色显得灰暗。西岸,穿过山间缝隙的光线犹如舞台上的背光,在石山周围形成一团柔和的光晕。岸边一位卖茶叶蛋和粽子的大姐说,那是寿桃山。举目再看,的确很像。
据说九马画山对面就是冷水村渡口,而眼前的江面上只见竹筏,不见渡船。一路赏景,停停走走,时间已经到了17:25,要想赶上最后一班回阳朔的中巴车,就不能再耽搁了。于是,站在石滩上,从侧面观赏了一会儿九马画山,买了两个粽子,就赶紧往回走。
兴坪夕照
回程由于赶时间,步行速度加快了许多,即便如此,途中还是忍不住会驻足观赏。为此,不得不加上小跑前进,没想到,这紧张的气氛还蛮刺激和令人兴奋的,皆因身处美景之中啊!
再回到20元背景图案观景台时,一些看似专业的摄影者们已经架好设备开始工作了。他们有的在观景台上,有的在河滩上,或站着、蹲着,或弓着腰、侧着身,有的像雕塑一样一动不动,都专注于镜头前面的夕照风光。
此时,江面没有了穿梭的竹筏,平静了下来,斜射的阳光拉长了山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近岸处的漓江上停着两艘小竹筏,其上各坐着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渔翁”,竹竿上蹲着他们的鱼鹰,这样的竹筏是供有需要的游客或摄影师取景拍摄的。
走到小河背桥上时,夕阳的余晖在一点点向远方收缩,看似演出即将落幕时,舞台上渐渐熄灭的灯光。石山也将由墨绿转变为深灰,同银白的江水一起投入黑夜的怀抱。我们也结束了今天的游览,快步走向汽车站,意犹未尽地离开了兴坪。(羽翯 时间2017年4月22日)
附注:
- 从阳朔县城到兴坪古镇的中巴车,20分钟一班,车程约45分钟,现在的票价为每人十元,从兴坪返回的最后一班是19:00;
- 看九马画山,早上逆光,下午是顺光;
- 从古镇到九马画山来回徒步十公里,沿途风光虽好,但要量力而行。不赶时间可以带上干粮和水慢慢走,赶时间就只走单程的五公里,另一程坐景区的电瓶车;
- 景区观光车停靠站在汽车站、榕树潭、滨江桥、朝板山、厄根底、马山停车场;
- 一定要走江边步道,沿着公路走没什么意思,还一路吸尾气。